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质量,实施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措施,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确保食品安全坚持预防为主,有效的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特制订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食品流程
三、职责: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由企业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经理、食品销售部门经理及食堂主管执行。法定代表人监督。
1.食品销售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由负责人或食品安全管理员具体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的经营活动,对涉及的食品、工具、设备等进行封存,并自发现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不得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隐瞒、谎报、缓报。
3.应当立即执行不合格食品处置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通知相关供货者和消费者,防止突发事件恶化。
4.应当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5.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台账,如实记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涉及的食品名称、批号、数量、生产厂家和联系方式、供货者名称和联系方式以及处置的方式和结果,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6.食堂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1)督促采购人员、上灶营养员、分餐营养员、食品仓库保管人员认真执行各项卫生规章制度;
(2)对违反规章制度和规范的行为及时制止,做好督促教育改正工作;
(3)指导营养员做好食品操作的卫生工作;
(4)对生熟食品质量进行把关;
(5)确保食堂安全措施落实工作;
7.食堂营养员职责
(1)注意食品新鲜,变质食品不加工烹调;
(2)烧煮食品充分加热,烧熟煮透,不外熟里生;
(3)剩余饭菜及时处理,不供应隔夜食物;
(4)不用勺直接尝味;
(5)不用盛放生食品或未消毒容器盛放烧熟食物;
(6)当天切配的原料,当天烹调加工;
(7)做好生食品的拣、洗工作,剔除污染物及杂物,有腐败变质情况及时通知上级领导;
(8)认真执行食具消毒程序,达到消毒要求;
(9)生熟冰箱严格按规定使用,定期除霜。
8.食堂分餐员职责
(1)穿戴清洁工作衣、戴好口罩、帽子,双手清洗消毒,由两次更衣室后进入熟食间;
(2)使用专门的工具,不用手抓取熟食,留样需在菜肴出锅时,一菜一勺,减少两次污染;
(3)做好剩余饭菜的处理,不供应隔夜食物;
(4)保证备餐熟食间室内清洁,温度在25度以下,每天使用前的房间空气需使用紫外线灯消毒;
9.食品仓库保管员职责
(1)做好食品进货、验收及发货登记工作,严格查看食品保质期;
(2)库存食品分类堆放,存储容器加盖并挂牌,注明进货日期、质量,库存食品做到先进先出;
(3)仓库保持通风干燥,做到防鼠、防潮、防蝇、防虫;
(4)严禁存放非食品原料及个人物品。
四、食品监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争监测。
1.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
2.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内容:
(1)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2)易干以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 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3)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4)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
五、应急保障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以下几条预案。
(一)应急预案启动
1.如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反馈同一批次的产品,发生食用后腹泻等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现象,主要包括化学的、生物的危害,或较大的物理危害,或出现批量的明显的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质量事故,如批量涨袋、出现漏气、发臭等,视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启动应急预案。
2.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安全应急处置方案。各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立即按照预案的责任分工,投入应急处理程字工作,并随时向各职能部门反馈质量报告情况。
(二)实施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向质检科部门进行反馈和信息沟通,便于问题在市场上的妥善和积极处理。
2.派质检科部门专业人员到事故发生现场,查看产品质量状况,事故发生状态及影响范围等情况,将样品送厂,并做出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3.相关生产车间,排查此批次产品的产量和范围。
4.询问其它发货范围的销售公司,是否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5.排查此批次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料和辅料及包装物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以及其它产品是否使用此批原辅料或包装物,若有使用,查看使用产品的质量状态,生产批量及发货范围。
6.排查此批原辅料是否有理化指标的检测,以往供应厂家的质量及理化指标检测的情况;同时排查此批产品所用包装物、原料是否有变化。
7.排查生产环节的各项生产记录,还原当天生产状况。
8.通过以上排查,初步判断出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对怀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9.对怀疑因素和环节,进行至少三种的重复性试验,通过试验,确定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
10.对于市场上的事故发生态势积极关注和沟通,并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其它善后处理工作。
(三)事故处置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3.科学评估,依法处置。有效使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等科学手段;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水平和能力。
4.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急准备,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强宣教培训,提高公众自我防范和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六、食品监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争监测。
1.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
2.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内容:
(1)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2)易干以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3)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4)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